你可能觉得汽车市场的洗牌仍在“酝酿中”,事实上它早已悄然展开。
而且,远比你想象的更为残酷。
大家常常关注哪个的销售量领先、哪个的降价幅度最大,却总是忽视了——
在刚刚过去的5月,有15家汽车品牌的月销售量均未超越500辆。

更扎心的是,其中不少还是你耳熟能详的品牌:英菲尼迪、灵悉、思皓,甚至连200辆都没撑住。
在这种状况下,那些边缘品牌还能坚持多长时间呢?
状况,可能比大伙想象中的还要悲观!

01 为何这么说呢?
聊到这个问题,不少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不以为然:
英菲尼迪背后是日产,灵悉是本田的项目——
这种品牌会有问题?撑死也就是销售量差点。
理论上看,没问题——母公司有钱、体量够大,如何都死不了。
可真要知道汽车行业的现实,就了解这思路太理想化了。
现在的汽车市场,不再是“哪个资本雄厚哪个笑到最后”,而是“哪个能活跃在用户心智里,哪个才配活下去”。
当一个品牌的终端销售量,低到连Supply chain都懒得配合,商家都开始悄悄转行。
即使你总部再强,也扛不住长期的“低效亏损”。

更现实的是——没企业会想无限时,为一个卖不动的子品牌买单。
即使你是巨头,也得面临“止损”这两个字。
说白了,地主家也没余粮。
一旦持续看不到起色,还有很多的固定资产、职员薪资投入,巨头也会选择舍弃。
譬如近三年,已有讴歌、JEEP等超10个品牌退出国内市场。
这类现在销售量这么差的品牌,就肯定能坚持下去吗?
一定没这么理想!

02 哪个最危险?
那样问题来了:销售量惨成如此,哪个最危险?
表面看,是那些月销不到500辆的品牌——像英菲尼迪、思皓、灵悉这种,眼看着都快“没气儿了”。
但真要说危险程度,其实并不止这类“边缘品牌”。
真的危险的,是那些看着“还能撑”,但亏损还非常紧急的品牌。
参考哪吒汽车、高合汽车、威马汽车….在轰然倒地之前,销售量比大家说的这类品牌还高。
结果呢?没过多长时间就出现了危机,只能宣告破产或者停产。

它们倒下的真的缘由,不是销售量不够看,而是持续的高投入,和持续的高亏损。
一边是补贴降低、筹资变难;
一边是用户流失、商品乏力——现金流一断,再大体量的品牌,也扛不住。
所以大家说:危险不在表面销售量,而在背后的“造血能力”。
英菲尼迪、思皓这类销售量低,但好歹“瘦死的骆驼比马大”。
背后有日系三强、国企资源兜底,短期不会立刻退场。
但有的品牌,看上去月销还有几千、上万,实则靠贴钱堆量、靠筹资输血。
一旦外部环境再变,极可能比边缘品牌更先出局。

这也是为何,现关注汽车市场,光看销售量是远远不够的。
真的的危险,是那些被“表面安全”掩盖的结构性危机。
而等大伙意识到这一点,总是已经太晚。

03 所以,给大伙的建议就是:
第一,不主张碰那种月销长期在1000辆以下的品牌。
特别是你身边,没一个朋友听说过、路上几乎没见过的车。
譬如思皓、灵悉这类——
可能看着价格香、配置高,但买回来后,保值差、修理难、二手没人要,哪哪都不省心。

第二,也要警惕“快烧光资金”的新权势品牌。
多关注他们的财报,看看现金流和销售量怎么样。
假如现金流愈加少,而且亏损非常紧急——即使销售量也很好,也要提升警惕了。
那什么值得买?

建议选这几类:
一是头部品牌的主销车型,譬如比亚迪、吉利、广汽、长安的核心商品;
二是销售量稳定,且在不断更新的新能源品牌,如理想、小鹏、问界等。
说到底,买车不光是选配置,更是选一个能“陪你走五年”的品牌。
不要让短期打折,换来长期折腾。

总的来看就是:
现在的汽车市场,早就不是“看哪个最猛”的游戏,而是“看哪个先死”的淘汰赛。
那些销售量低迷的、靠筹资硬撑的、亏损紧急的,其实都站在悬崖边上
——只不过哪个先掉下去而已。
对于普通买家来讲,真的要做的不是押宝将来,而是避开风险。
不要幻想自己能“捡漏”,更不要为了短期性价比,变成那颗被甩出去的“最后一颗螺丝钉”。
目前买车,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“清醒”。